01
emo
“高数课好难,emo了。”
“新买的奶茶不好喝,emo了”
“吃着饭收到班级群里的新任务,emo了。”
忽如一夜春风来,互联网上皆emo。

“emo”是“emotional”的缩写,
最初来自硬核朋克音乐的一个子类别。
现在,被用来代指所有
情绪化、伤感、低落、消极、抑郁的时刻。
学业和工作的劳累、
与亲友吵架的不顺,
甚至肚子饿时超时未到的外卖……
都能成为诱因,将人一脚踹到情绪低谷。
于是打开朋友圈或微博,
心酸地打出一句“我emo了”

有时候,想找人倾诉,可转念一想:
会不会被人觉得“太矫情”“老网抑云了”?
ta会愿意听吗?还是会反感?
反复思量后,所有负面情绪只好被折叠。
最后归为一句“我emo了”。
02
废话文学
“姜还是老的老”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我上次听到这句话,还是在上次”……
每次看见总会让人产生疑惑:
它们似乎说了点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说。

这类毫无意义却又挑不出毛病的语句,
被人们戏称为“废话文学”。
说的人故作正经,听的人既无语又好笑,
忍不住回:“抛开内容不谈,这话还蛮有内容的。”

“废话文学”的生产十分简便,用同义词替换
实在不行,还可以向鲁迅先生学习,
把说过的句子再说一遍,
“你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废话,另一句也是废话”。

03
发疯文学
“废话文学”方兴未艾,
另一类“发疯文学”也以
“琼瑶剧式歇斯底里”方式闯入人们视野。
惊慌的可云、失明的紫薇、
絮絮叨叨的祥林嫂在网友身上汇聚一堂。

它通过大段东拉西扯、逻辑破碎的文字,
模拟发疯抓狂时候的发言,
给人一种无理取闹,却又无从反驳的感觉。
这种夸张的“文体”,被不断模仿——
衍生出了跟客服对话、跟杠精对线、
表达对爱豆的狂热喜爱,或是朋友之间的语言游戏。

创作“发疯文学”也有秘诀:
首先字数要多,从篇幅上震慑对方;
其次忽略逻辑,让对方无法拿捏反击;
最关键的是要质问,营造出咄咄逼人的气势,
让对方无力招架,只能投降。

04
想要关注,也想要快乐
也许你很难理解,
为什么emo和发疯文学等会成为流行,
但这可能是因为,
成年人总要试图寻找疗愈自己的方式。

相比于现实生活,
同样的行为在互联网中会受到更少的抑制。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网络上的我们,
和生活中的我们往往是“两幅面孔”。
成年人的世界里,或许多的是无从讲述的琐碎,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用模糊的情绪表达,代替具体的倾诉,
在滑稽的反差感中吐槽与自嘲,
也是当代人的某种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