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3日,“文脉守望——张伯驹潘素艺术文献研究暨书法作品巡展·重庆站”在重庆美术馆开幕。
久负盛名的西晋名家法帖《平复帖》、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上阳台帖》等“国宝”,都经他之手捐献给了国家;故宫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等多家文博机构的重要收藏也都来自于他……
他,名叫张伯驹。时隔80多年,这位充满才情的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以特别的方式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重庆——7月23日上午,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文脉守望——张伯驹潘素艺术文献研究暨书法作品巡展·重庆站”在重庆美术馆拉开帷幕。

展览现场
据介绍,本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周口师范学院主办。在“文脉守望”的主题下,张伯驹先生和夫人潘素的书法珍品,两人合作的墨迹,以及当代书法名家以先生诗词为内容创作的书法作品汇聚一堂,为山城市民送上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盛宴。

展览现场
“张伯驹先生曾于抗战期间辗转至渝,众多文化界同仁汇聚一堂,切磋交流留下翰墨因缘,共同为守护中华文化根脉贡献智慧。”在展览开幕式上,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漆钢致辞表示,本次巡展正是要在重庆这片浸润着历史记忆的土地上,让更多人感受到书画艺术跨越时空的力量。

张伯驹《调寄·浣溪沙》 68cm×43.5cm 纸本行书 1981年
重庆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主要包括了张伯驹先生的书法作品29件、绘画作品7件,潘素先生的绘画作品11件,当代书法名家书写的张伯驹诗词作品91件,另外还有张伯驹的相关文献资料30件等。”

张伯驹《兰惠图》37cm×29.5cm 纸本设色
步入展厅,上游新闻记者看到,现场既有张伯驹用独创的书体“鸟羽体”创作的作品《调寄·浣溪沙》,也有他在半个多世纪前创作的行书作品《中国共产党建党四十周年大庆》,还有他用“鸟羽体”写下题记的《兰惠图》等。

潘素《溪山晚霭》 99cm×43cm 纸本设色
张伯驹夫人潘素创作的扇面作品《青山深处有人家》、国画《溪山晚霭》《松峰叠云》等也都可以在现场看到。
“重庆,是姥爷守护文脉征程中一个重要而温暖的驿站,也为他后来的文化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力量。”在开幕式上,张伯驹先生的外孙女楼朋竹女士表示,姥爷张伯驹一生为守护华夏文脉倾尽了心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为了保护珍贵文物,姥爷不顾个人安危,带着部分文物辗转多地来到重庆。在这座英雄的城市里,姥爷感受到了重庆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文化传承的热忱,他与许多志同道合的文化人士交流探讨,共同为守护中华文脉出谋划策。”

潘素《松峰叠云》 80cm×46cm 纸本设色 1988年
楼朋竹还特别回忆到,自己幼年时,常见到姥爷在案头临摹《平复帖》,“他笔下的线条如行云流水,却又不失金石气韵。他常与姥姥潘素在书房‘平复堂’里,以笔墨纸砚为伴,用艺术对话古今。如今,我投身于文物修复的工作中,姥爷张伯驹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
楼朋竹表示,本次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无论是姥爷张伯驹独创的鸟羽体书法,还是姥姥潘素的青绿山水,抑或当代名家以张伯驹诗词创作的墨宝,“在诉说着一个真理,中华文化的根脉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守护”。
据介绍,本次展览将一直持续到7月28日。有兴趣的市民和游客,可以前往重庆美术馆2-5号展厅免费参观。
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实习生 张凯盈 重庆美术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