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链接进入H5:
「链接」
在东北大地,有一座城市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他就是沈阳。作为中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沈阳承载着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厚重历史,孕育了无数令人敬仰的劳模工匠。2025年2月25日,对于沈阳来说,尤其对于沈阳的产业工人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沈阳市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沈阳工匠日”。这一决定,不仅是对沈阳工匠精神的高度凝练与弘扬,更是这座城市在新时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9·1”取意“久久为功”“惟精惟一”之意,象征工匠精神在辽沈大地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沈阳工匠勇立潮头、永争第一;数字图形创意融合为飘扬的旗帜——“9”形似旗帜卷轴,“1”化作舒展的旗面,整体造型展现沈阳产业工人队伍在党的领导下高擎旗帜、昂扬向上、蓬勃发展的时代风采。

“沈阳工匠”标识以“工”字构建轮廓,寓意沈阳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筑牢城市发展根基;内部“匠”字象征着工匠人才在产业工人大军中孕育成长。整体设计以“大城匠心”为意蕴,诠释了工匠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深刻内涵,是“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社会风尚的视觉化表达。
工业基因中的工匠精神
沈阳的工业历史源远流长。19世纪中后期,沈阳近代工业逐步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以后,沈阳成为“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地区之一。在国家确定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6项落地于此,为沈阳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沈阳创造了200多个“共和国第一”,如第一台普通车床、第一台镗床……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一代代产业工人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奋斗。
赵国有、马恒昌、尉凤英等老一辈劳模工匠,是沈阳工业发展的先驱者。1949年8月4日,赵国有在沈阳机器厂工作时,首创140分钟加工一个塔轮的新纪录,这一成绩点燃了创造生产新纪录的火焰,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马恒昌小组则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忘我的劳动精神,成为全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他们在生产中不断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马恒昌曾说:“‘工人’这两个字,摞起来不就是个‘天’么,咱们工人得把天给顶起来。”他们的事迹,不仅是沈阳工业发展的宝贵财富,更是工匠精神的生动写照。
随着时代的发展,沈阳的工匠精神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全国劳模、大国工匠李志强、洪家光、方文墨,全国劳动模范郭维林、张腾蛟等新时代沈阳工匠,也都是在老一辈劳模工匠的激励下成长起来的。回忆起闻名全国的焊接大王、全国劳动模范阎德义时,郭维林曾说:“师傅阎德义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立志成为一名爱岗敬业、出类拔萃,能为航空事业作贡献的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郭维林不断努力,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焊工。他的徒弟也在他的影响下,刻苦钻研技术,成长为劳动模范和技术标兵。
从“制造”到“智造”,沈阳的产业工人队伍在不断壮大,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在沈阳的产业升级过程中,工匠们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态度,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沈阳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时代呼唤下的“工匠日”诞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高度评价大国工匠,要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饱含着对全社会以实干攻坚克难、以实干创造未来的殷切期待。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的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沈阳产业工人总数为166.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3.5万人,第二产业55.7万人,第三产业107.2万人;制造业产业工人38.2万人。根据《沈阳市打造一流产业工人队伍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到2027年,全市产业工人总量将达到185万人以上,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0万人以上,占技能人才比例超过35%,培育大国工匠数量达到20名、辽宁工匠达到70名、区县(市)工匠人才达到1000名,构建多层级、多元化的工匠与技能人才培育体系,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业绩突出的一流产业工人队伍。
为了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激励产业工人立足岗位、建功立业,2024年10月,沈阳市总工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设立“沈阳工匠日”的议题。这一创新举措,得到了全市广大劳模工匠和职工群众的积极响应与支持。沈阳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设立“沈阳工匠日”是沈阳市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具体举措,旨在增强产业工人的职业认同感,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网上投票、工匠座谈 聚焦“沈阳工匠日”
“沈阳工匠日”设立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沈阳工匠日”应该定在哪一天。为了确保日期的选择能够充分体现沈阳工匠的时代性、历史性和传承性,沈阳市总工会经过深入研究,推出了5个备选日期,通过沈阳日报、市总工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多个渠道,广泛向社会征求意见。
●第一个备选日期是1月17日。2018年1月17日,沈阳市首批“盛京大工匠”颁奖典礼举行。
●第二个备选日期是4月10日。1951年4月10日,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由沈阳第一机器厂(沈阳机床厂前身)铸造完成。
●第三个备选日期是8月4日。1949年8月4日,沈阳第三机器厂工人赵国有首创140分钟加工一个塔轮的新纪录,继而在全国点燃了创造生产新纪录、迎接全国经济建设新高潮的火焰。
●第四个备选日期是9月1日。

2023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中国航发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李志强班”职工,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
●第五个备选日期是10月24日。1961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个群众性技术协作组织——沈阳市职工技协正式成立,推动了全国群众性技术活动开展。
全网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大多数投票者都倾向于选择9月1日作为“沈阳工匠日”。还有人在反馈意见中表示,9月1日,不仅有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重要意义,而且是中小学开学的日子。选择这一天作为“沈阳工匠日”,可以让工匠精神在校园中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传承,激励更多的学生从小树立技能成才的观念。
“当时我正在外地出差,公司来电话说,沈阳筹备建立‘工匠日’,邀请劳模和工匠代表回去座谈。”全国劳动模范、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装配切削工、高级技师徐宝军回忆说,“挂断电话,站在异乡的车间里,望着夕阳,我突然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我们一线工人也有了自己的节日,这绝非小事。”
2024年10月29日,沈阳市总工会组织了15名大国工匠、辽宁工匠代表参加座谈会,围绕“沈阳工匠日”设立的意义、日期选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工匠一致认为,设立“沈阳工匠日”对于提高工匠群体的社会地位、增强职业荣誉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行列中来。
座谈会上,包括张腾蛟在内的9名工匠代表建议将“沈阳工匠日”设立在9月1日。张腾蛟说:“我希望‘沈阳工匠日’设立在9月1日。”于东海说:“期待‘沈阳工匠日’早日到来,让更多优秀的技术工人享受到咱们城市给予的无上荣光。”
2024年11月,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劳模工匠代表意见、充分沟通市直相关委办局意见并取得合法性审查意见后,市总工会与市人社局协作配合,正式向市政府提交了《关于设立“沈阳工匠日”的请示》,并提出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沈阳工匠日”的建议。
同年12月4日,沈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沈阳工匠日”的议案,并将其写入了2025年市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2月25日,沈阳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设立沈阳工匠日的议案》,正式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沈阳工匠日”。
以城之名 致敬工匠精神
截至目前,沈阳市共有8名大国工匠及培育对象、54名辽宁工匠、31万余名高技能人才,他们是沈阳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沈阳工匠日”的设立,是沈阳这座城市对工匠精神的最高礼赞,也是对广大产业工人的深情致敬。沈阳市将以设立“沈阳工匠日”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工匠培养、选拔、激励机制,营造更加良好的技能人才成长环境。
市总工会会同市财政局制定了《沈阳工匠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坚持落实市委向非公企业倾斜、向年轻工匠倾斜、向基层一线倾斜和向新兴产业倾斜的工作要求,按照大国工匠培育“五力”标准,聚焦全市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1条重点产业链,今年共认定“沈阳工匠”50名,“沈阳青年工匠”100名。


8月20日至9月30日期间,沈阳市将开展2025年“沈阳工匠日”暨“工匠主题月”系列活动,举办15项主体活动、32项联动活动。
其中,以“匠心筑梦 强国有我”为主题的沈阳工人大思政课,生动诠释了沈阳工匠忠诚于党、技能报国的使命担当。
通过劳模工匠助企行、职工创新成果展、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将搭建起工匠人才展示风采、交流技艺、传承带徒、建功发展的广阔舞台,点燃沈阳工匠精进技艺、勇攀高峰的热情,引领带动更多的产业工人,特别是青年工人“学技术、当工匠、创一流”。
还有职工疗休养、“求学圆梦”、工匠联谊等活动,让产业工人充分体会到“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事业上有奔头、社会上受尊重”,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未来,沈阳将以“沈阳工匠日”为新的起点,不断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汇聚起广大产业工人的智慧和力量,为实现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正如一位劳模所说:“我们将以‘沈阳工匠日’为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为沈阳的明天砥砺奋斗!”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刘东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