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技术迭代速度远超人类进化规律,教育究竟该坚守什么、革新什么?
AI浪潮席卷全球教育之际,北欧小国芬兰这个以“低负担、高质量”著称的教育优等生再次给出了解题思路。在保持课时最少、考试最少、效率最高、幸福指数最高的教育特质同时,芬兰正以系统性变革重塑AI时代的育人范式。
在其教育图景中,AI素养与自然教育共生,批判性思维与社会化能力并重,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共融。这或许也是破解AI时代教育迷思的钥匙——在算法统治的世界里,教育最珍贵的,莫过于培养有温度、会思考、能共情的未来人才。
——编者
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正掀起重塑教育的巨浪,不仅推动教育领域的技术革命,更带来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育治理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面对巨变,全球教育界纷纷探寻变革之道。全球教育中的优等生——芬兰,今年也将AI认知能力(AI literacy)融入了从儿童早教一直到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中。
芬兰教育的高效率、低负担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自2000年以来,芬兰学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中一直成绩亮眼,在阅读、数学、科学及知识运用能力等方面都大幅领先众多国家和地区,而其“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考试最少”的教育环境,使得学生的幸福感同样处于领先地位。数据显示,芬兰青少年抑郁率仅为5.3%,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面对AI的冲击和挑战,芬兰教育的变与不变,或许能给我们些许启迪。
尽一切可能保护学生的思考能力
2017年,芬兰政府就发布了《芬兰AI战略》,明确提出要在全国推广AI教育,芬兰因此成为欧盟首个在国家层面实施AI战略的国家;2019年,芬兰国会通过了《AI教育法案》,要求各州在中小学课程中加入AI教育内容;今年,芬兰国家教育局将AI认知能力(AI literacy)融入了全周期的教育体系中。这些政策,既为AI时代的教育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规范了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芬兰最新的国家核心课程标准以提升和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为目标,其中包括若干重点打造的能力,它们被认为是学生应对未来世界变化所需要掌握的能力。具体而言,可以被分解为以下教育目标,即培养会思考、会学习、社会化程度高、综合学习能力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合格人才。这既是芬兰国家课标的育人目标,也是芬兰教育应对AI时代的现实举措。
会思考、会学习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这在AI时代尤其重要。要让学生习得会思考的能力,教师就必须是学习的协助者和引导者,而不能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他们必须尽一切可能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通过主动思考、自由探索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芬兰学校的八年级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课上,教师不会直接讲授一战的相关知识点,反而会在课上提出一系列问题。比如,一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一战中的关键战役有哪些?这些战役对战场态势起到什么作用?一战对整个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针对问题,教师会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协作、探究等方式自主寻求答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会被鼓励勇敢提问,无论他们提的问题有多么“无厘头”,教师都会认真讲解。此外,教师还会引导学生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并协作。最终,学生会阐释自己经过探索学习而得出的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综合信息处理能力、历史知识能力,特别是思考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加强。
同时,伴随着AI概念的融入,芬兰的课程这几年也经历了巨大变化。AI课程项目被广泛融入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不同课程体系中。比如,AI基础课程项目(Elements of AI)主要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让技术摆脱神秘,与学生“坦诚相见”,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课程上的改变,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业表现,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的未来成功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AI赋能的教学管理还会极大减少教师在行政工作与作业批改中所投入的时间,让教师专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芬兰也高度重视AI技术赋能教师,教师会被安排参与到精心设计和组织的各类工作坊和课程中,学习如何将AI工具融入课堂的各种实用技能。而且,这类工作坊通过实操训练,能确保教师将理论转变为教室中的实际应用。
“现象式学习”改变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
AI时代,人的社会化能力将变得无与伦比的重要。芬兰有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即认为学习的基础在于互动,而芬兰引以为傲的“现象式学习”,强调的正是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交流、互动、合作进行学习。其实,正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人、洞悉人性,逐步学会与别人交流、沟通,乃至合作、共赢,助益学生的全面社会化,为学生未来踏入职场,成为人格健全的社会人打好基础。
比如,在“现象式学习”的课堂上,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老师会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将学生分组,各组学生自由讨论和投票选出组长,并共同决定想要研究的问题。此后,学生还要对想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汇报,并思考具体研究路径、制定时间表。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既有合作、互惠,也有妥协和谦让。最终,在教师的协助下,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研究报告,并与大家分享。整个过程中,教师提供引导和支持,而学生则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负责。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之间不是分数高低的竞争关系,而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利共赢、乃至彼此妥协以求共进的合作关系。这种以交流、合作、妥协、共赢和表达为代表的社会化能力,也是AI时代尤其重要、且不会被AI所取代的核心能力之一。而且,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中的互动交流,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展开辩论,既能确保每个人都有归属感,也能提高学生的社会化水平,并达成有效的社交。
本着同样的理念,在体育课上,老师每次课前也都会重新分组,让学生有机会与不同的同学搭档合作;艺术课上,老师也会分组教学,以此增加不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另外,芬兰的教师极为重视学生间的社交实践,并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导、帮助和促进作用。他们会鼓励存在社交问题的学生,还会帮助学生分析社交困境产生的原因,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同时,“现象式学习”要求学生会综合运用多门学科、进行跨学科学习,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就突破了以书本为核心的传统教育范式。这样的教育理念恰恰契合了AI时代对人的要求。
“现象式学习”在AI时代也通过技术赋能、与时俱进。比如,学生会使用机器视觉工具分析当地的生态系统,由此将生物学和数据科学相互融合。或者将环境科学与数学建模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种整体而综合的学习体验。
同时,AI也使“现象式学习”更高效,因为AI能够通过整合学生生物信息在内的多种数据源,深入洞察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展,在需要干预的时候果断出手,制订有效的干预方案,确保没有学生掉队。同时,AI还可以全面监测学生的社会与情感状况,及时干预学生出现的压力过大、消极参与等问题。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学生最需要这“三种时间”
面对真实世界,芬兰教育也强调要让学生去适应自然世界。自然教育在芬兰教育中本就备受推崇,当地的教育者认为,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他们认为在大自然中玩耍、学习,能够加强学生的情绪感知、欣赏、认知、合作、共情等多重能力,并有利于儿童发展出健康的心理。
正如有专家所指出的,AI时代,孩子更需要玩耍、休息以及与家人在一起的三种时间。儿童在自然中的学习、玩耍,是与自然接触、融合,强化对自然感受的重要方式,这在AI时代尤显重要,因为对自然的感知力是AI永远不具备的能力。
大自然能够为学生呈现出一幅真实世界的画面,不仅有阳光、清风和美景,还有阴郁、严酷和困境。芬兰严酷的自然环境为参加自然教育的学生呈现出自然界最原始、最真实、最冷酷的一面,而这恰恰给了参加自然教育的学生直面真实世界困境和问题的绝佳机会,他们一起探索、彼此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此外,户外自然教育所固有的对体质的锻炼和提高,对自然环境征服和适应,对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磨炼,都是学生应对AI时代激烈竞争的必要素质。
AI时代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全面的挑战,以往那种填鸭式、机械记忆式、以成绩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将变得不合时宜。只知刷题、不会思考,未能充分社会化的学生也无法成为AI时代的合格劳动者。
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与时俱进顺应新技术革命的需求,借鉴国际的先进教育理念和对AI技术的应用经验,努力将学生培养为会思考、懂学习、善交际、通人性、精于跨学科学习、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