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手环住粗实的树干,身体轻贴在粗糙树皮上,听着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闻着淡淡的草木清香,心中的烦躁真的慢慢消散了。”
9月6日傍晚,在运河边的一棵槐树旁,26岁的刘畅结束了10分钟的“抱树疗愈”,脸上的紧绷感渐渐褪去。记者发现,曾经多见于网络的“自然疗愈”,已经走进了许多市民的生活。

(图片由AI生成)
公园成“自然疗愈地”
刘畅在沧州一家互联网公司做运营,日常工作节奏快,突发的项目需求、紧张的截止日期成了生活常态。“前阵子连续加班一周,每天下班都觉得脑袋嗡嗡响,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她说,偶然在社交平台刷到有人分享“靠树解压”的经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来到自己家附近的运河边儿上。
“第一次贴近树木时还有点不好意思,特意选了傍晚人少的角落,目标是一棵直径近30厘米的老槐树。”刘畅回忆,抱树几分钟后,紧绷的身体慢慢放松下来,“好像能感受到树木扎根土壤的稳重感,心里的焦虑感一点点减轻。”从那以后,只要下班后感觉压力大,刘畅就会来公园和树木“相处”一会儿,每次10到15分钟,“现在这成了我的‘解压固定项目’,比闷在家里刷手机管用多了。”
在运河区狮城公园、名人植物园等场所,也能看到年轻人“亲近树木”的身影。
24岁大学生王萌面临毕业就业的问题,心中比较烦闷。她最近常来狮城公园的大树旁“充电”。“来这儿靠着树干站会儿,能让我冷静下来。”她说,自己选树还有“小标准”,偏爱树干粗壮、枝叶茂盛的树,“感觉这样的树生命力更足,靠着更有安全感。”
为什么偏爱抱树
抱树的解压方式为什么能吸引年轻人?心理咨询师于云秀分析,核心原因在于其“低门槛”特性。
“现代年轻人面临工作竞争、生活成本等多方面压力,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参与复杂的解压活动,比如办健身卡、报瑜伽班,不仅需要花钱,还得固定安排时间。”于云秀说,抱树不需要任何成本,公园、小区绿化带里的树随处可见,只要有空闲时间,随时都能进行,正好契合了年轻人“轻量化”的解压需求。
此外,“自然疗愈”的属性也让年轻人青睐。“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长期待在写字楼、家里,和自然接触的时间很少,而树木代表着自然、稳定和生命力,贴近树木能让人暂时脱离紧张的数字环境,回归到简单的自然状态中。”赵伟解释,这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焦虑”,让人的身心得到短暂放松。
专家提醒:可作情感宣泄的辅助
“贴近树木解压”真的有“疗愈”效果吗?于云秀表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抱树更多是一种情感宣泄的辅助手段。“当人处于压力状态时,身体需要一个‘支撑点’,贴近树木能带来类似‘拥抱’的安全感,同时自然环境中的声音、气味等,也能转移注意力,帮助缓解紧张情绪。”于云秀说,这种方式对轻度的情绪焦虑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效果因人而异,不能等同于专业的心理治疗。
她特别提醒,若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下降,或伴有心慌、胸闷等身体不适,切勿仅靠“与树木相处”来缓解,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的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贴近树木’可以作为日常调节情绪的小方法,但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和专业的心理干预,以免延误病情。”于云秀说。
来源:沧州晚报 记 者 吕依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