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太平镇平丰村“税袁”面加工厂生产车间,负责人税碧杰检查完温度和湿度,关好厂门,赶紧拿出手机回复信息:“1000袋原味挂面后天送到”“蔬菜面200份明早装车”“加拌料小包装面50盒明天送到店里”……
从进城打工到返乡创业,从“乡村作坊”到“‘面’向世界”,90后的税碧杰用一把挂面,串联起百年传承与现代创新,把古蔺面的单一品种做成蔬菜面、荞麦面、天麻面、水果面等20余种类型;借助各类展会,销售网络逐渐铺开,推动古蔺面走出了国门。这样一家小小面厂,去年销售额已高达2300多万元。
返乡创业
传承133年祖业做“良心面”
税碧杰的“创业基因”,早在儿童时代就已显露。上小学时,她就学会在校门口卖冰糕、小吃;中学时,带“小商品”进校园卖给室友;高中退学,跑去云南昆明帮姑妈打理超市,靠能力入股开起第二家店;21岁回到泸州做化妆品销售,不到1个月就升为店长……这些经历,让她练就了敏锐的市场嗅觉和扎实的业务能力。
“我算是税家面条的第五代传承人,从曾祖父开始,税家做面的历史已经133年了。”在税碧杰心里,古蔺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家族的传承和记忆的纽带。对于女儿的想法,父亲一开始并不支持。在他看来,做面只是一种养家糊口的营生,既辛苦又没有太大的前途。但税碧杰还是坚持己见,2014年毅然和丈夫辞职回家。
“做面是税家的传承,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断掉。”税家挂面一直沿用传统工艺,这就是优势。税碧杰认为,只要坚持做“良心面”,一定能够赢得市场的认可。
选择做面,税碧杰有更大的“野心”,家庭作坊式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她把原来几十平方米的小作坊改建成一座20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还引进了新设备,提高了产能。
包装设计上,税碧杰也花费了不少心思。采用通俗易懂的画面,再现了磨面、揉面、做条、切面等税家挂面的传统制作流程,背景则是太平古镇的建筑及大红灯笼,让产品自带“红色记忆”。
大胆创新
老手艺跟上新时代的“胃口”
创业并不容易,除了技术,还需要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于是,夫妻俩决定分工,丈夫周端跟着父亲学技术、管理面厂,税碧杰外出拓展销售渠道,考察、学习。
经古蔺县妇女联合会推荐,税碧杰获得到浙江交流学习的机会。期间,外地朋友问:“古蔺面有些啥品种,有适合糖尿病人食用的面条吗?”
这个问题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税碧杰创新的思路。她意识到,古蔺面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口感,但一直以来品种较为单一,主要以传统的原味挂面为主,难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老手艺要“活”下去,就得跟上新时代的“胃口”。结合市场需求和专家意见,税碧杰决定改变常规生产模式,推出适合不同人群的功能性面条,如有利于控制血糖的荞麦面、可以补充维生素的蔬菜面……
新品研发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尝试改进,无论是营养搭配、口感还是韧劲,都需要在一次次尝试中找到最适合的配比。
“就拿荞麦面的研发来说,我足足‘闭关’1个多月。因为是小批量试生产,全手工操作,每天揉面导致皮肤开裂。”新产品从研发到性状稳定,从通过检测到批量生产,税碧杰用了大半年时间。
此后,新品研发之路再也没有停下来。税碧杰主动了解市场需求、消费者的口味,目前已生产出适合各类消费人群的蔬菜面、水果面、葛根面、天麻面等约20个品种。
在清华大学MBA班学习期间,有外省同学无意间提及:“古蔺面是好吃,除了面条筋道,有麦香味,关键还要有好的浇头。”税碧杰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市场需求,决定开发一款搭配调料包的小包装古蔺面。
去年初,在成都大学食品工程系专家的支持下,“税袁”面建起了古蔺挂面行业的首个专家工作站。有了专家的指导和推荐,终于找到了一款适合大众口味的古蔺面调料。
“手工面搭配料包一起售卖,买回家煮后食用更方便。”税碧杰的这个创新,迎合了年轻消费者的喜好。这种小包装的古蔺挂面,不仅方便携带和储存,而且食用起来更加便捷,深受市场欢迎。
为了提升产品附加值,税碧杰还在包装设计上下了番功夫。找设计师画插画,将古蔺面的传统制作技艺和当地特有的红色文化相结合,使包装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走出国门
年销售额突破2300万元
“好产品自然不愁销,但要走得更远,需借势发力。”随着产能提升,税碧杰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借助大型展会,古蔺面有了更多崭露头角的机会。2021年,税碧杰成功拿到“税袁”面出口资质,意味着古蔺面正式获得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第六届华侨进口商品博览会上,税碧杰积极寻找商机,如今,挂面已销往澳大利亚、新加坡、俄罗斯等9个国家和地区;在去年举办的中外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上,她结识了阿联酋客商,如今已成了合作伙伴。从只能在当地销售到走向国际市场,“税袁”面的跨越式发展带动了销量的激增。去年,销售额已突破2300万元。
近年来,古蔺面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而税碧杰对品质的要求从未松懈。从原料筛选、和面、擀面到切面,每一步都严格把控,确保产品安全、健康、美味。
市场瞬息万变,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持续发展。借力文旅发展契机,税碧杰又有了新的思考:把地标产品融入面食中,比如在合江荔枝上市的季节,可以打造一款荔枝面;古蔺甜橙采摘季,可以研发一款甜橙面;小包装面条的调料包里,可以搭配古蔺的牛肉、先市酱油、护国陈醋……把地标产品、非遗产品融合在一起,打造“挂面+文旅”文创产品,既可以提升地标、非遗产品的知名度,也能够助力文旅商融合发展。
从乡村作坊到“面”向世界,一把挂面正串起传统与现代,书写着“小特产”变“大产业”的新篇章。走进新时代,承载百年技艺、红色记忆的古蔺面,也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力。
(川江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