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9月初,又迎来新的学年。记者从十年间2万多条高校新增专业的数据中,发现了高校新增专业的新趋势。

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小语种专业开始迅速扩容;2017年,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成为增长引擎,智能科学与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专业在校园密集落地;而到今年,近800所大学新增设了1800多个专业点,新增的四个交叉工程门类下的专业几乎都瞄准了科技最前沿。比如“低空经济”连续两年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教育部直接增列“低空技术与工程”,首批由北航、北理工、北邮、南航、华南理工和西工大六所高校开设,未来飞行汽车、无人机物流的日常,可能就在这些课堂里写下最初的注脚。

冰雪经济火了,出现了“冰雪舞蹈表演”;宠物经济兴起,“伴侣动物”专业也应运而生。热词变成课表,课表变成产业,这正是大学与现实共振的节奏。

数据还显示,一个趋势正在重新变得清晰,传统工科又热了起来。电气、自动化、机械这些专业因为新能源转型、先进制造,再次站上了热门舞台。而与此同时,跨界复合型专业也在不断升温:教育叠加人工智能,艺术叠加科技……这些专业培养的是真正能适应未来变局的“多面手”。
观察全国不同城市的专业新增趋势,结合地方政策和工商数据做了比对,发现年轻人的选择正在和城市、产业、国家的发展方向同频共振。京津冀新增的大量数字经济与大数据专业,与北京8万多家数字经济企业形成互相呼应;安徽锚定汽车产业为首位产业,全省5所高校新增智能车辆工程,正好补上产业链的拼图;湖北新增智能建造专业全国最多,直接对接城市建设的新需求。
高校专业的发展已经和一座城市、一条产业链、一个国家的方向紧紧咬合。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